《中国化肥信息》
中国化肥信息 2018/03/15

  

 

    近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5部门下发《关于公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2018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2018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这是三年来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

    为什么要大幅下调稻谷收购价?业内人士表示,这符合国家调整的大方向。近日,农业部发布的《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将调减水稻面积归在“继续调减无效供给”的工作要点之中,调减的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既然调减种植面积,哪种方法最直接、最有效,其实想必能够触动农户改变种植意向的便是通过“水稻的最低保护价”来进行调节了。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部分农户过度依赖政策生存,陷入了粮食都卖粮库而不是加工食用的怪圈,这造成了我国水稻呈高库存的弊端,连年的收储也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随着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收储政策,大豆、玉米、水稻种植效益中,水稻收益相对可观,导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旱改水的现象在东北产区比较普遍。由于水田面积增加,部分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下降,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国家在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前是托市价,但由于托市价定得较高,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国内国外粮价倒挂,库存量、进口量越来越多,下游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现在改为托底价,最低保护价跟着市场走,另外再给种粮农民以补贴,保障种粮不亏本,这个政策概括起来说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以达到减少粮食过多库存、抑制产量再增加的目的,让粮价逐步回归市场。

    有人担忧,最低保护价下调会不会造成“谷贱伤农”?从近两年来玉米供给侧改革实践看,大可不必担心。2016年玉米取消临储政策,价格从只涨不跌到随行就市,多的调下来,少的调上去,玉米种植面积调减1477万亩,大豆、蔬菜等增加1700万亩,失衡的大船掉过头来,全国玉米库存下降28%。玉米价格开始回归理性,每斤从0.6元上涨到0.8元以上,加工企业活了,农民收益稳了,产业走出“死胡同”,焕发新的生机。

    因此可以预见,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后,稻谷的种植面积将会下降,但土豆、蔬菜、果树、药材等种植面积将会增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意味着用肥结构将出现新的变化。化肥企业应该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


雾霾来袭 限产再次启动


    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为此,山东各市、天津、河南、山西等地区发布橙色预警,纷纷启动Ⅱ级或Ⅲ级应急响应。由于污染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为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重点行业减排、限产等工作再次启动。

    虽然处于春耕备肥旺季,化肥生产受影响在所难免,有可能继续推高化肥价格。但是对于环保限产,不应该走“一刀切”路线。对于环保达标与不达标企业应区别对待,加速落后产能的退出。一方面可以减少环保不达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雾霾因素对环保达标企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