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将至,煤、油、气需求拉升?
发布时间:2021-11-01 00:00:00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当前,接连几股冷空气,让北方多地气温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新低,有网友形容是“冻哭了”。而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今冬气候预测情况引起广泛关注,10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今冬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根据气候统计,通常出现“拉尼娜”事件时,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较大。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看。气温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为显著,气温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
降水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东北地区西北部和南部、华北地区中北部、江南西北部等地偏少2至5成,局地偏少5成以上。
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多2成以上,吉林西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偏多5成至1倍。
拉尼娜气候或将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此前,不断上涨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加剧了通胀,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触及十年甚至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点。有研究表示,因天气原因导致大宗商品涨价,涨幅最大的是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而今年的拉尼娜气候或将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1、天气因素扰动或将加剧相关农产品价格波动。
2000年后,北半球冬季共发生6次拉尼娜气候,CBOT大豆价格在拉尼娜冬季(当年11月-次年2月)有5次发生上涨,平均价格上涨18.2%(20年同期平均涨幅为8.2%);CBOT小麦价格有6次发生上涨,平均价格上涨16.3%(20年同期平均涨幅为8.2%)。
2、“拉尼娜”期间能源价格表现普遍上涨。
过去6次拉尼娜期间,布伦特原油和取暖油期货价格分别平均上涨19.3%和16.1%,显著高于近20年的同期平均水平(1.6%和1.8%)。纽卡斯尔动力煤期货在“拉尼娜”冬季平均上涨12.8%,高于近20年同期平均水平(3.3%)。工业品方面,在拉尼娜年份中,标普工业品指数平均上涨9.7%,小幅超出近20年4.5%的均值位置。
3、当前棉花供给阶段性偏紧,短期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供给端,据农业农村部9月数据,21/22年度全国棉花产量预计为573万吨,同比下降3.05%,同时,棉花进口量预计250万吨,较去年下降30万吨,因此总体看来,全国棉花供应量不及去年同期。需求端,受“双十一”、春节等节日推动,轧花厂以及纺织厂将迎来旺季。同时欧美主要消费国圣诞等假期临近,海外订单回流,因此预计冷冬预期或将进一步利好出口和棉花价格。
4、当前低库存叠加冷冬预期,四季度能源涨价风险较大。
当前全球与发电相关的大宗商品库存普遍处于低位。海外方面,美国天然气库存淡季补库较缓,OECD取暖油库存自7月跌至历史同期最低。国内方面,今年以来国内动力煤库存不断去化,当前沿海八省终端用户动力煤库存已降至10天左右,而过去五年的平均天数在14天左右。
据测算,今冬我国天然气的供需缺口将继续扩大。若今年冷冬预期兑现,海外天然气及取暖油需求或将进一步上升,国内甚至可能面临煤炭和天然气同涨的局面,仍要关注四季度能源价格的上行风险。
此外,能源短缺的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不少人认为对工业的“双限”措施可能难以放松,工业品产出也将受到一定约束。
相关链接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