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对主要秋粮作物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30 21:38:13 来源:卓创农业

我国地大物博,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在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但只要不是发生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极端天气情况,秋粮的收成基本有所保障,具体到今年,在我国秋粮主产区东北和华北地区,先后经历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总体来看,对稻米的影响要大于对玉米的影响。


极端天气情况综述


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现20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5月下旬至6月,南方地区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局地雨量较常年偏多1-2倍。多轮暴雨洪涝过程重叠造成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多省灾情严重。华北、黄淮、内蒙古等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6成,北方未出现较大洪涝灾害。


上半年,云南、山东、四川、河南、内蒙古等9省(区)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多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其中云南、山东旱情相对突出。2-5月,云南省大部出现冬春连旱,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山东省5-6月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少5成以上。近期,受降雨天气影响,多地旱情有所缓和。据统计,干旱灾害共造成全国1585.7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1.2亿元。


7月份之后,北方降雨量明显增多,特别是山东、黑龙江地区,受台风利奇马和罗莎影响,短期内降雨量增加明显,造成部分玉米田出现倒伏、洪涝现象。


8月20日,上周末至本周,黑龙江平均降水量预计超过100mm,为常年同期水平的2—3倍。降水的同时,造成当地气温下降3℃左右,对玉米生产极为不利,不仅生长继续滞后,而且所引发的洪涝以及次生问题,将打压玉米产量。


下半年主要受台风天气影响,台风“利奇马”过后,据应急管理部不完全统计,山东农作物受灾643千公顷、绝收49.5千公顷,浙江农作物受灾258.4千公顷、绝收36.8千公顷,江苏农作物受灾155.4千公顷、绝收1.7千公顷。华北加工用粮依然依靠外部补充,周内小幅涨跌但区域行情重心上移。


据了解,截至7月30日,洪涝灾害致黑龙江省农作物受灾面积844.416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18.69万亩,倒损房屋2547间,直接经济损失21.72亿元。


极端天气对玉米的影响


新季生长方面,“利奇马”风雨对整体新季玉米生长不利影响有限,然而近期黑龙江、吉林、辽宁雨水偏多,尤其黑龙江地区自7月中旬以来的连番降水仍将延续,北部及东部地区的农田渍害或加重,虽然雨水充沛有利玉米灌浆,但降水带来的低温天气、积水涝渍以及强风等或对产量带来影响。


对于东北主产区来说,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玉米丰产预期较强,对产量持乐观态度。对于黑龙江地区,存有一定的分歧,其中主要是黑龙江东北部地区遭遇洪涝影响,东北部地区并非是黑龙江的优势主产区,因此玉米产量占比较小,估计单纯从天气影响来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整个东北地区的新季玉米产量持乐观态度。


对于华北主产区来说,今年上半年遭遇同期干旱,7月份之后,降雨增多,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华北地区普遍迎来降雨天气,特别是山东地区普遍有暴雨和大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山东是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0%左右,短期洪涝对玉米影响不大,但此次台风容易造成玉米倒伏,倒伏严重就会影响产量,但据卓创调研,此次台风造成的玉米倒伏面积有限,而且玉米处于拔节期、开花期和吐丝期,即便倒伏,依然有补救措施。同时台风还造成了玉米田的积水,如果玉米地有积水,应尽快排水,并及时进行追肥,强降雨和洪涝组织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带走,追肥可以促使植株恢复生长。此次降雨影响山东全境,新玉米普遍被淹,但短期的水淹对玉米影响有限,今年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依然持乐观态度。


总体来看,今年玉米主产区并未经历足以对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的天气,全国范围来看,今年玉米丰产的预期比较强,但由于种植面积的减少,预计今年玉米产量较去年会有窄幅下调。


行情方面,当前玉米市场供应总体维持相对宽松的环境,天气因素对玉米价格的影响不大。


极端天气对稻米的影响


粳稻方面:经历了三种不利的极端天气影响。一是低温,东北产区普遍经历了长时间低温,较往年积温不够,水稻生长进度偏缓,大部分产区水稻上市时间预计较常年或推迟5-10天,局部推迟10-15天。二是,扬花期降雨,易造成不饱满粒增多,产量、出米率下降。三是,台风先后过境东北三省带来持续降雨,尤其黑龙江、吉林多产区出现内涝情况,水稻减产已成定局,内涝地区预计减产10%-30%。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粳稻产区水稻生长未大面积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仅局部性出现持续降雨导致的异色粒增多。


除了市场预期价格调整外,产量、出米率下降也会影响新季稻谷的上市价格。分产区来看,预计2019季黑龙江圆粒稻米上市价格平开或高开(按地区不一),初步预计圆粒稻干粮到厂主流价1.27-1.35元/斤,均价月环比上涨5.64%,同比上涨0.77%。黑龙江长粒香、吉林超级稻、辽宁辽星、盐丰等北方优质粳稻谷预计同比低开0.05-0.10元/斤不等,初步预计干粮上市到厂主流价在1.35-1.58元/斤,按地区、品种定价,均价月环比下跌3.92%,同比下跌3.40%。江苏普通粳稻干粮上市到厂主流价预计在1.20-1.30元/斤,均价月环比持平,同比下跌6.02%。第二,售粮进度不一。黑龙江圆粒水稻种植面积同比下降,加之产量下降影响,预计至春节后黑龙江圆粒稻谷市场余粮或逐渐紧缺。黑龙江优质稻、吉、辽、苏等地粳稻农户售粮进度同比持平或偏慢,粮源总体较为充足。


早稻方面:江西中部早稻产区遭受连续降雨寡照低温天气,少部分地区绝收,平均来看江西地区早稻单产下降2-3成左右,其他地区单产基本维持正常。


5-6月份江西早稻产区遭受连续降雨,早稻中芽谷子、泥谷子占比明显提升,粮质下降,市场收购谨慎,按质定价,部分低价贱卖。据卓创统计,江西、湖南早籼稻主产区8月份米厂收购到厂均价1.11元/斤(截至8月27日),环比7月份下滑0.91%,同比去年下滑2.16%。


中晚稻方面:湖北、安徽南部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加之温度偏高导致土壤墒情下降,旱情持续发展,部分水稻等农作物受旱。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达704.6千公顷。


8月份期间,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水稻主产区降雨偏少,天气连续高温,虽然对作物拔节有利,但对稻穗抽穗、分蘖等有不利影响,局部遭受旱灾影响。8月下旬开始,新季水稻少量上市,市场普遍反映质量偏差,出米率偏低,米厂收购谨慎,成交有价无市。因中稻上市时间仅一周左右、数量较少,仅以安徽产区为例,据卓创统计截至8月27日,米厂收购中稻到厂价格1.17-1.18元/斤,环比前一周降0.84%,同比去年降1.25%。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稻谷总产量在21212.90万吨。卓创预计201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下降至20503.9万吨,同比下降3.34%。


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控机制


针对不同农作物推出不同的应急预案和防治措施,加强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宣传培训等防治工作,根据不同的灾害及时提出不用的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失。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灾害发生时,往往短期内造成比较明显的危害,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第三,监测和预警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第四,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第五,针对不同受灾省份制定不同的策略


我国粮食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从东北到南方都有种植,建议关注不同受灾省份的受灾情况,制定适合的救助策略。如果灾情严重,可以通过行业政策平衡农户的种植收益,保证农户利益和种植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