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溶肥市场中的进与取
发布时间:2018-07-18 09:23:53 来源:原创

       踏入农资行业,直至今日已有9年有余。一直从事水溶肥市场战略、终端销售、渠道管控等工作。经历过整体市场格局大潮。现在就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体会。
起初云南省对水溶肥接受程度并不高。兴起主要原因:2010年滴灌设施的普及、水肥一体化逐步成型给了很多水溶肥企业机会。
如今看来又到行业分水岭阶段,有的企业从小到大,有的企业销声匿迹、有的企业垂死挣扎。而市场总量在不断上升。为什么有的人遗憾出局?


综合近10年的市场观察、产品体制分析。发现很多产品在市场机遇面前死在了“短平快”格局里。


痛点:
1、 进入市场依赖渠道,肆意动销。在经销渠道上,价格上绑架了厂家。导致同一品牌同一渠道,价格混乱。最后裸价销售,导致整个品牌市场崩盘。
2、 同质化竞品不断出现,自身产品没有新的技术支持。
3、 靠产品利润来吸引经销渠道。没有服务团队、技术团队、推广团队。
4、 业务人员惟利是图、赚取中间差价。扰乱品牌价格,渠道秩序。
5、 不把握市场契机,比如:在葡萄、番茄采收期去开拓二则市场。
6、 不细分区域市场,低端作物、高端市场一起抓。最后一个也没抓住。。
7、 出发点问题,一味的想找“大”渠道、走捷径。
8、 单品依赖赊销严重,厂家断奶经销商另换渠道。


局势:
褚时健种橙子。-褚橙
柳传志种猕猴桃、蓝莓。-柳桃
雷军种盆栽小玫瑰。-米花
未来还有大的资本加码农业领域。整个资本都看好农业项目。其实也不难发觉:中国高端农业发展慢,需要好的企业来推动精准农业、高效农业、科学农业发展。


市场:
在2010年-2016年之间,是云南省水溶肥最为鼎盛时期。市场上最多出现过320余个品牌。零售价从8000元/吨-30000元/吨品质参差不齐。很多品牌的周期也就2-3年结束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用了10年稳步增长、建立品牌,逐步占领市场份额。有的品牌就3年销声匿迹了?
   
维度:
很多人认为品牌周期短,是由于品牌品质决定。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好产品只是基本要求。更可怕的的是经销商认可品牌但是抵触你价格体系,运营模式,渠道管控。很多知名的进口肥料也在这方面吃亏。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种植特点。模式上不能千篇一律。只能另辟蹊径,根据不同的市场,企业做好不同的销售策略。走企业自己的特色营销。


格局:
种植模式不断的发生变化。商业机会也在变化。近年来相继出现了,改良土壤肥料配方、碱性肥料配方、生物菌配方、有机水溶肥等一系列。对特色企业来说前景广阔。很多人觉得农资不好做,很难做的现状。只是没把握机会而已。


核心:
很多大农资企业以前都在做产品,现在很多都在尝试农业产业链、农化服务。只不过还在探索和尝试。未来产品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农化服务的背后是作物技术、产品也只是服务的配套。就拿我自己讲吧,从开始赤裸裸的卖单品,到后来去卖套餐,到现在去卖解决方案。同质化竞品层出不穷,产品为核心时代在慢慢悄然过去。相对重服务的农化企业,在慢慢稳步增长。


未来:
整个市场无论农药、肥料、农用资材。未来都在走向单品上量的局势。行业淘汰加剧。很多企业提出来聚焦、品质、服务。概念很好、但是全链起来就走偏了。
个人认为:在聚焦中做细分、在细分中做品质、在品质技术、在技术中服务。
全面落实全链动销,全员动销,上下联销,聚焦作物,技术营销,服务营销。


人才:
人才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石,很多总裁长期在高层,只重视市场销售结果。对模式的健康性不自审。过去客户听员工的,员工听企业的。如今持续高成长企业听员工的,员工听客户的,顺势而为。产销结合。总裁应该融到员工中,员工融到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