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肥“风口”已至 产业三问寻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13 00:00:00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图片



图片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估算,全国药肥潜在市场份额在1700亿元,与这一数字相比,目前100亿元级体量的药肥市场尚处在起步期。截至2024年11月,我国药肥登记作物共有16个,其中,水稻、甘蔗、花生和小麦这4种作物累计登记的药肥产品数量位居前列,占已登记药肥总量的70%。


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山东省凭借其深厚的农业基础与产业集群效应,正成为新型药肥企业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3月中旬,富瑞农业集团高塔药肥在聊城投产,标志着山东药肥产业再添新成员。那么,药肥企业需要具备哪些生产资质?其核心产品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当前行业发展又面临哪些关键挑战?围绕这些业界关注的问题,《中国农资》记者对业内相关专家及企业展开深度采访。

图片


图片

药肥产业为何迎来“风口”?


当被问及为何建造高塔药肥时,富瑞农业集团董事长刘斌坚定地回答:“农民的需求在哪里,我们企业的发展动力就在哪里。”刘斌强调,药肥并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1+1=2”,其核心在于借助工艺创新,达成养分与农药的协同增效,从而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此次在中原大地竖起首座高塔药肥,既保障了药肥产品的稳定高效,又有效降低资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也为农业投入品行业践行“双碳”目标积累了实践经验。


“值得骄傲的是,药肥高塔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了不到7个月的时间,成为全国同类项目中审批最快、建设效率最高的标杆。”富瑞农业集团综合办公室负责人王晓倩说,“农药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许可证和登记证,而农药生产许可证的获取非常难,比如,山东省实行定点审批,禁止新增农药生产许可证,只有当现有企业退出市场后,才会释放出相应的生产许可名额。同时,高塔设备投资高达数千万元,并需多部门联合审批,进一步推高了准入门槛。”


随着农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农民对农资产品的需求从“多而杂”向“少而精”转变。高效、环保、便捷成为新型农资产品的关键词。富瑞农业集团市场总监嵇成刚介绍,集团主打大药肥产品,兼具补肥与防虫防病功能,使用便捷。以小麦为例,针对茎基腐病研发的药肥,添加0.08%精甲·嘧菌酯与底肥混施可有效防治病害。该产品依托高塔造粒工艺精心打造,将氮磷钾养分、微生物群落与生物农药完美整合,还创新性地加入聚谷氨酸、壳寡糖等生物刺激素,可改善土壤菌群、促进有益菌生长、诱导抗病并刺激生长,提升农产品品质,符合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山东省坐拥1.1亿亩耕地,年化肥用量超1200万吨,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史丹利、金正大、施可丰等龙头企业纷纷将发展目光投向药肥领域,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积极展开布局,试图在这片新蓝海中抢占先机。

同样在山东省,济南天雨百禾植物营养技术有限公司也在药肥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2024年,该公司落成了占地60亩的药肥新工厂,预计年产药肥20万吨,这一全新的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北方地区先进的药肥生产基地之一。


“对种植户而言,使用药肥产品一是投入总成本可能较低,二是比较省工省力。”山东省农资协会秘书长侯长青说,“近年来,与大化肥的市场份额相比,药肥占比较小,但是药肥需求在稳步增长。”


山东爱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学旗分析称,药肥是将农药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相混合,并通过一定的加工技术将肥料和农药稳定于特定的复合体系中,兼具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两种重要功能的一类产品。这个品类的产生和增长都是种植户对种植方式变革推动的结果。药肥把种植户的施肥需求和用药需求合二为一,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率,省工、省时、省力。所以,随着种植规模集约化和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药肥将会赢得更多种植户的认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施可丰早在2021年就毅然决然地布局药肥赛道,积极投身到药肥产业的发展浪潮之中。






图片

药肥能给农户带来什么?


在我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且“预防为主”的绿色防控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药肥产品凭借“施肥与打药一体、全程防控、防优于杀”等特性,正逐渐成为山东农户应对病虫害难题、达成降本增效目标的新选择。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药肥从田间试验到大规模推广的实践路径,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样本。


“再有20天左右就能收麦了,这片用了药肥的地,整个生长季几乎都没出现虫害。”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大布镇李堂村的小麦田里,经销商王彩英扒开麦垄说。据了解,从去年起,她就承包了40亩地试用药肥,效果显著,随后便向全村推广,目前已有200余亩地采用了这一方案。“底肥就用这个药肥,返青时再追施一次肥,后续基本就不用再打药了。”


“‘白根养命,黑根有病’。咱挖开蒜头瞧瞧根须,根须又多又白,说明生命力强,这药肥的效果可太直观了。”在种植户李登旺的大蒜地里,富瑞农业集团销售副总经理魏朝民挖出一颗蒜,指着蒜根对记者说,“蒜蛆最难防治了,用了药肥,地下肉虫预防了,地上飞虫也少了。”农户李登旺也说:“一亩地用一袋药肥,药效能持续挺长时间,能明显感觉到地下的虫子变少了,打药的次数也跟着减少了,总体成本也下降了。”他坦言,种地都30年了,现在最看重的就是省工省力。


谈及药肥的使用情况,魏朝民表示,他们一直向种植户传递一个理念,药肥并非万能,其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预防上。“农户最关心什么?省工、省力、省时,最关键的是省钱,最终目标就是高产。”魏朝民说,“合理使用药肥能减少田间管理环节,降低人工和用药成本,但必须结合科学的种植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在终端渠道建设方面,魏朝民介绍,以县域为例,要把代理商培养成一线服务者,直接对接种植户。“代理商不是单纯的销售员,而是一线农技服务员,必须诚信可靠,在村里得有口碑。”他透露,企业要求业务员每季打造6块示范田,让农户眼见为实。


“公司在药肥领域发展每一步都扎实稳健。”管学旗表示。公司携手合作农药厂家确定成熟产品,依托全国4000多家一级代理渠道推广。主要依托原有渠道嫁接推广药肥时,面临挑战。不少原本的肥料经销商对农药知之甚少,甚至缺乏农药经营许可证,给推广造成困难。为此,公司积极与渠道商沟通,引导其从单纯卖肥向农化服务商转变。实践表明,种植结构变革下,单纯卖肥难以满足种植户需求,经思路引导与市场验证,越来越多经销商开始转型,投身药肥一体化经营服务。


从见虫打药到未病先防,从粗放施肥到精准供给,药肥的推广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实践。随着更多企业深耕田间、服务下沉,药肥或将成为破解增产与环保矛盾的一把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图片

药肥产业如何破局发展?


随着我国精准农业与高效农业的加速推进,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药肥一体化凭借其肥药双效、省工省时的特性,成为农业领域的新风口,不仅为农资行业带来市场格局重塑新机遇,更被视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然而,在山东地区药肥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系列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逐渐显现,亟待行业与政策协同破局。


药肥作为农药与肥料结合的创新产品,已明确纳入农药管理范畴。农业农村部通过《颗粒状药肥技术规范》(NY/T3589-2020)等标准,对药肥的载体技术、生产工艺等提出明确要求,并推动《药肥产品标签标识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以规范产品标识和使用指导。侯长青坦言,药肥企业需取得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销售者需持有农药经营许可证,按农药管理制度严格监管。然而,目前药肥行业仅执行团体标准,缺乏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这使得市场监管存在一定盲区,部分企业趁机以低含量有效成分或模糊标识来扰乱市场秩序。


从市场认知层面来看,许多农户将药肥视为“万能药”,期望其解决作物生长全周期问题,而一旦出现药效未达预期或偶发药害,便对产品失去信任,这给药肥市场的拓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对此,魏朝民指出,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市场推广和产品宣传上,引导农户正确、全面地认识药肥的功能特性以及科学的使用方法,以此来逐步改善农户的认知偏差。


此外,运输成本是困扰药肥企业的一大难题。受药肥产品自身特性影响,其运输半径通常被限制在300~500公里。这导致企业在开拓远距离市场时,运输费用大幅攀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更是难以承受,这严重制约了市场进一步拓展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对我国农业企业来说,药肥无疑是一片寄予无限希望的“蓝海”,然而从现实看,药肥市场的混乱亟须治理,目前我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为企业标准,部分药肥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在市场监管中,管理交叉,很难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和检测,造成一些假劣产品冲击市场。


管学旗表示,药肥行业的一大痛点在于监管难题。自2020年7月药肥管理规定明确以来,关于药肥管理的争议仍持续不断。药肥作为跨界产品,监督管理不能简单“一刀切”,而应注重培育、规范与引导。要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并推动行业自律,以此实现药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例如,药肥的双标管理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能明确其肥料载体属性,让经销商和种植户更安心接受,又能规避灰色地带,助力药肥行业在阳光下稳健前行。


业内人士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及专家,应深入调研药肥行业的现状和需求,另外,大型肥企和大型药企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应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要从国家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出发,从减肥、减药、增效的角度,提升药肥产品品质,推动药肥产业真正实现药、肥结合,为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在药肥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取得药肥双标的“硬实力”,与之相匹配的“软实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嵇成刚介绍,所谓“软实力”涵盖了多个方面,比如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服务等环节。他还着重表示,展望未来,药肥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使产品能够契合市场变化趋势,满足广大农户的实际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药肥产品,推动农业朝着高质量方向稳步迈进。


药肥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齐鲁大地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药肥已然是实现“双减”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防胜于治”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当药肥双标的规范体系日臻完善,药肥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