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能源还会让企业过“紧日子”吗?
发布时间:2022-12-28 08:33:54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2022年,国际能源市场跌宕起伏,超预期的地缘冲突、大国博弈、能源低碳转型等因素改变了全球能源的供需格局。12月8日,一德期货公司总经理助理余建跃在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召开的“化肥市场研讨会”上作了题为《能源市场回顾和展望》的报告,回顾了近年来全球一次能源供需变化,解读油气煤定价逻辑和价格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市场作出展望与判断。
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 地缘政治问题突出
现今,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从英国石油公司2020年7月份发布的《全球能源统计年鉴》来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还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占比80%,可见化石能源依然是重要的能源保障资源。
其二,过去20年里,煤炭、石油的消费比例整体减少,天然气消费占比不断提升。
其三,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迅速,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体现出低碳发展的趋势。
在全球,不同地区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差距很大,每个化石能源的地缘供需结构都有所不同,这往往会带来种种地缘政治问题。
石油
2023年需求增长,供需大致平衡
石油在地缘供需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不同地区之间供需平衡存在明显失衡,在产油地区易发生地缘政治风险。石油的定价主要通过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原油期货合约分月挂牌,连续延伸到未来月份,美国的WTI原油期货可交易到10年后的合约。选期价格合约价格具有边际产量的边际成本的指示作用。近端合约与远期合约的价差,取决于市场近期的供需平衡状态和预期。
2023年石油价格将受到宏观政策、地缘风险、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余建跃分析认为,宏观上可能受到加息周期的压制,同时也需要多关注一些宏观指标,如明年的GDP等。地缘方面,欧盟对俄罗斯的第六轮石油制裁有可能会产生减工风险,中东地区目前实质性风险不高,俄乌冲突谈判也要密切关注。供给方面,欧佩克减产联盟减产保价,可以对油价进行干预和预期管理;美国页岩油增产缓慢,正在退出全球边际产能角色;同时,极端天气风险始终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预计2023年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有所增长,供需大致平衡。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将在释放2亿多美元后回补支持,油价在80-100美元/桶之间波动。
天然气
价格持续飙升,或成为新的波动源
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比煤炭和石油低,是未来双碳目标的重要过渡资源。在供需结构上,天然气区域失衡情况较石油明显小很多。2009年以前,全球天然气价格差距不大,贸易量也不大。自2005年美国页岩气开发成功之后,美国天然气供应迅速增长,价格进入低位,美国谋求外部市场承接天然气增产,开始围绕天然气进行地缘战略布局。而其他地区的天然气价格与美国价差整体扩大,增加俄罗斯管道进口途径后才有所缓解。
俄乌冲突后,欧洲不再选择从俄罗斯管道进口天然气这种最经济的方式,转从美国和其他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市场开始炒作断供恐慌,再加上疫情后需求修复和供给不足的错配,天然气价格飙升,与美国天然气价差创下历史新高。地缘冲突对天然气市场的供需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未来新的能源价格波动源。
预计2023年美国Henry Hub天然气价格可能在5~7美元/Mbtu波动,冬季可能会上升到6~7美元/Mbtu。余建跃表示,关于2023年天然气价格的走势,需要关注俄乌冲突的进展,以及欧洲是否会对俄罗斯天然气采取新的行动。如果欧洲天然气出现短缺,将会造成天然气价格大起大落。
煤炭:
国际价格继续飙升,国内实现保供稳价
煤炭的分区供需较为平衡,各地区缺口不大。亚太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区,也是最大的资源供应区。2005—2020年,煤炭价格一直相对稳定。2021年10月以来,受俄乌冲突、大国博弈、能源低碳转型等影响,国际化石能源价格均出现大幅飙升,同时拉动了中国煤炭价格的攀升。稳定煤炭价格是中国控制基础能源价格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释放产能,中国基本实现了煤炭的保供和稳价,为中国控制通胀起到关键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煤炭既是能源的压舱石,也是本土最具有成本优势的化工原材料。煤化工的发展壮大,扩充了国内基础化工品的工艺路线来源,有效地实现了国内诸多基础化工品价格从油化工定价转为煤化工定价,对中国控制通胀、发展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那么,什么样的煤炭价格是合理的呢?余建跃认为,首先要靠市场决定价格;其次,从国家竞争角度看,中国的煤炭价格在不高于美国天然气价格/2.5的情况下就是合理的。煤炭在全球市场上仍处于能源供给风险中,中国煤炭市场的管控有助于摆脱外部市场的冲击,但合理定价有赖于市场。2023年煤炭价格预期将处于历史偏高位震荡区间运行,并基本延续今年的走势,具体价格预计将在1000~1500元/吨波动。